孩子的各方面素質得到發展,是每個家長的希望。那怎樣培養孩子的素質呢?
一:思想品德培養不可忽視
更新家教觀念,摒棄過分重視智力投資而忽視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培養。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長在物質上想盡辦法滿足孩子要求;日常生活上替孩子包辦一切;評價上重智輕德,只對孩子考試成績特別關心。到學校,首先看的是孩子考試的成績,問的是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孩子放學回家,首先檢查的是孩子的作業,輔導孩子的課外練習,很少涉及孩子的思想品德問題,認為只要考出好成績,就是好孩子,將來就是人才。而教育正如“人”字,一“撇”代表思想品德,一“捺”代表文化知識,少了哪一筆都不行。家長必須注意孩子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注重教育孩子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自尊自律、誠實守信等方面的行為。樹立德才兼備才是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
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特別是習慣的養成方面、意志品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有專家作過調查,67%的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心態支配下,竭盡全力重視孩子智力開發,而忽視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抽樣調查顯示,能讓孩子經常參加家務勞動的家庭不足半數,多數孩子學習習慣差,自控力不強,被動學習或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從狹義上說,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興趣、性格、動機等因素構成。人的知識積累和能力的形成發展,不僅取決于知識要素,更重要是受到健康情緒的激勵,高尚人格的引導,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驅動。。
三:身教與言教不可相左
家長要學會研究孩子,琢磨自己的教育觀念是否正確,還要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態度、教育方式是否對頭。“言傳身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教育的話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而有些家長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帶著孩子擠車搶座;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一邊自己一年也不摸書,甚至沉溺于mj桌上……
家長是孩子的{dy}任教師,家長的言行和家庭氛圍就是一本最生動、最真實的教科書。從某種意義上講,家長的教育觀念和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孩子綜合素質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