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除具有專業協作,降低內部成本,形成強大的外部效應外,還是加速石材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有效載體。國際的花崗石繩鋸、人造石生產線、數控加工中心等先進設備都首先落戶在福建水頭。人造石生產線技術裝備研發與產業化應用也起始于云浮、水頭、通山石材廠。

我國石材產業集群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不少問題。首先,產業集發展定位不清,同質化、盲目性發展等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區,尤其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石材產業集群,沒有充分分析研究自身特點與發展條件,盲目制定宏偉目標、規劃不符合實際的功能,如有地區不論是否具備條件,都要打造石材商貿展示中心,都要發展石材機械等。產業集群不同于工業園區,其特點是在一定地理范圍內進行專業化協作,大而全小而全不可避免出現區域內的產區同質化。從過去幾十年發展歷程看,部分石材產業集群建設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虎頭蛇尾,浪費國家土地、礦產資源。
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在行業中的推廣應用。建立數字化礦山、數字化工廠,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的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這是新時期石材行業轉型升級重要標志之一。

由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fu務轉變是產業價值鏈延伸的需要,是消費升級必然結果。石材產品的應用,其設計、運輸、安裝、維護都有較高的專業化要求。建立完善的fu務體系,式fu務,是未來消費的大趨勢。發展基于工業云fu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等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bao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是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內容。
通山大理石
通山縣距武漢市區100多公里,106國道貫穿全境,即將動工的杭(州)瑞(麗)、大(慶)廣(州)兩條高速公路縱橫交匯過境。通山縣人民曾經為共和國的解放和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革命戰爭年,2.7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為建設富水水庫,5.6萬人背井離鄉,8.8萬畝田地山林被淹,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通山縣全縣有石材儲量35億立方米,其中大理石20億立方米、花崗石10立方米和板巖5億立方米。通山縣擁有花色品種40多個,其中金香玉、木紋黃、虎皮黃、米玉、黑白根、珊瑚紅、荷花綠等10余品種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目前,通山縣擁有石材加工企業236家,年產板材510萬立方米,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通山縣對縣石材工業的發展十分重視,縣專門請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對通山石材產業的發展進行了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