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油墨預置技術是操作人員根據經驗在印刷機臺上進行預置墨量,這種傳統方式不僅浪費人力物力,且受操作人員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很大,傳統的油墨預置方法操作復雜,已不能適應高速,高效的印刷方式。
油墨預置技術是印刷生產進入數字化時代的標志性技術,它改變了以人的主觀經驗為主的傳統印刷操作模式,有力地促進了印刷生產向自動化、智能化、數據化方向轉變。該技術作為印刷數字化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保證印刷質量穩定性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對油墨預置技術的研究和實時總結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要用好油墨預置技術,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引進先進的印前處理系統
通過以上幾點描述,可以確定實現油墨預置技術的先決條件是有先進的印前處理系統,具有能夠輸出PPF或者PDF文件的數字化工作流程,因為PPF或者PDF文件是油墨預置系統的數據傳票,其直接決定著油墨預置的準確程度,我公司使用的愛克發數字化工作流程,能持續、有效、穩定地保證PDF或者PPF文件的有效轉化,并將圖文信息輸出接近60ppi的標準點陣文件。
2。印前人員必須充分了解后端工藝
點陣文件是以版面為單位的一個個PPF或PDF文件,流程控制中心將其傳遞到印刷機時需要建立文件與色組的一一對應關系,即根據版序確定文件的導入,這就要求印前人員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印前圖像處理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印刷知識,對印刷機的生產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如印刷方式、滾筒直徑參數等都要了然于胸,以保證印前數據導入的準確性。因此,引進油墨預置系統伊始,我公司就從印前部門挑選出業務骨干深入印刷車間,跟班生產,以熟悉印刷機的具體性能,對產品的生產進行統一規劃。
3。對生產工藝進行系統籌劃
對單張紙印刷機來講,一次印刷針對一個版面或正反兩個版面的PPF或PDF文件,一個PPF或PDF文件正好對應一次印刷任務,這是最簡單的情況,只需確定色序即可。但報輪等較為復雜的卷筒紙印刷機和寬幅雙倍徑的報紙印刷機,每個紙路最多要用8套對開印版,例如公司現有的高寶COMET印刷機,一次印刷有多個紙路,最多可達32套印版,對應32個PPF或PDF文件,這時就需要根據版序準確導入PPF或PDF文件,數據導入過于復雜、操作時間過長的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困擾,而這也成為大型輪轉印刷機應用油墨預置技術的障礙。為實現便利生產,印前環節在出版前就需要根據具體版序和印刷機性能對產品進行統籌策劃,如折頁方式、翻紙杠穿紙方式等,并將具體信息體現在生產工程單上,使生產人員能有效自檢,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同時,對印版的命名也必須規范,從而保證生產人員能明確、有效地將印版安裝在指定的位置上,防止混版、錯版情況的發生。通常,我公司在出版完成后,會將整套版放在一起,并用標示卡統一標示,其命名規則全公司統一,如xxxxx(產品名稱)-2(第二紙路)-C(印色),以保證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印版使用的有效性。
4。印前與印刷環節必須緊密配合
實現油墨預置技術的關鍵是使印刷機臺與印前數字化工作流程有效銜接,因此企業必須選擇合適的印前接口軟件和印刷機臺控制軟件。印前接口軟件如海德堡的PPI軟件和三菱公司的PPC軟件,均能有效解釋和轉換PDF或PPF文件,并將處理好的上述點陣文件傳輸至印刷機臺,并能實現與印刷機臺控制軟件的銜接;印刷機機臺控制軟件接收PDF或PPF文件后根據點陣數據修正墨鍵的開合曲線,以提高油墨預置的準確程度。
油墨預置技術的根本思想是用印前環節的系統化和規范化帶動后序印刷的有效生產,將印前和印刷環節有效結合起來。這區別于傳統印刷的印前與印刷相對獨立的模式。如果在傳統印刷生產模式下,生產工序可自主更換紙張,根據版面圖文特點自主調控墨健開合,達到跟色的目的。但在油墨預置系統下,就要通知印前操作人員更改系統參數、調控油墨預置區域的匹配性,以便達到跟色的目的。因此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印前與印刷工序的緊密度更高,需相互配合,印刷環節的自主性相對較小,這需要從思想上規范工人的操作模式,及時進行信息溝通、互換,不能因為特殊原因影響了油墨預置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