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是一種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心理疾病,現實生活中患者常常重復反復去做一件事,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比如房間的擺設布置,必須要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安排,一旦房間的布置與自己的標準有一點點出入,患者就會出現不安的狀態,嚴重者將出現焦慮癥。但是面對一些較為嚴重的強迫癥行為,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呢?
強迫癥并不可怕
強迫癥的本質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zl強迫癥就是要以個人意志戰勝恐懼心理,即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zl的關鍵是要對強迫癥有正確的認識,許多患者對強迫癥狀產生疑病觀念和緊張情緒,這在增加了心理負擔的同時又使強迫癥加重。所以,患者首先要了解有關強迫癥的知識,包括產生的原因、性質、結果及zl的各種措施,這樣就會xc顧慮,樹立戰勝強迫癥的信心,并積極主動地配合zl
看精神科醫生
有一部分精神科醫生的特長就是心理zl,找這部分精神科醫生做心理zl最合適,因為這才是最稱職的心理醫生。其他精神科醫生可能特長不是心理zl,但也可以做心理zl,像支持療法、認知療法等等;
臨床心理學工作者 比如醫院的心理zl師等掌握臨床心理學知識的人。 適合強迫癥的心理zl有: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森田療法等等。
首先解除對自己強迫癥狀的緊張和害怕焦慮,對自己的癥狀要采取不理、不怕、不對抗的態度,一定要順其自然,這是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因為強迫癥狀之所以出現,正是由于患者不允許這種癥狀出現,非要和它對抗,這反而是在提醒、強化自己產生強迫癥狀。此時你越是強烈地強迫自己“不強迫”,實際上就越是強迫自己去“強迫”。
要對個性進行重新塑造
改變自己的不良人格結構,樹立起自信,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積極、樂觀、無畏、果敢的思維方式,而絕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圖立刻xc癥狀。
“帶著癥狀,順其自然”。強迫癥狀要wq消失比較困難,患者和家屬要接受強迫癥狀,帶著癥狀去生活學習,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接納強迫癥狀。焦慮嚴重時不要對抗強迫癥狀,可以去反復重復想或者做,一旦焦慮緩解,建議及時轉移注意力,強迫癥狀會慢慢好轉。
不理強迫癥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不光是在癥狀到來時要“為所當為”,在平時更要去做有價值、有意義、富于建設性的活動。這包括樹立目標,有所追求,增長學識,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積極地生活,培養廣泛的興趣,觀察、發掘、體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難,正確對待挫折,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理是強迫癥患者最為明智的策略。如果強迫癥狀并沒有引起患者的焦慮反應,那么久而久之,它就會因為感到“無聊”而告退了。
換個角度去思考
強迫癥患者的癥狀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的強迫性人格,即不良個性和思維方式。因此,強迫癥患者要有意識地努力克服任性、急躁、好勝等性格,改變過于刻板、過分認真的做事方法,不要過于鉆死理,換個角度去思考,事情往往會有想不到的轉機。同時樹立信心,勇敢樂觀地面對挫折。這種強迫性觀念來源于對自己應考能力的信心不足,如果自己有自信心,何必在意別人的競爭?因此,對強迫癥的zl,需要幫助他們改變原來的不良人格,樹立起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質,培養他們樂觀、獨立、豁達、自信的良好人格。
強迫癥的改善,還是要從心理健康方面入手,改變自己的性格,強迫自己改掉一些不良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zd0}程度的緩解強迫所帶來的不良反應,而且千萬別太過于急躁,這反而會對zl帶來不良的影響。